本报记者 贾瑞君 本报通讯员 张吉山
提起张大民,在利津乃至全东营市,那可是“大名鼎鼎”。此张大民,非作家刘恒笔下的彼张大民。此人乃利津县利津镇张家滩人氏,现为一名退休工人。
张大民是利津有名的“小城文人”,自上世纪60年代在大众日报上发表第一篇作品开
始,笔耕40年有余,至今已发表小说、戏剧、散文、曲艺作品600余篇。大民的作品有一个显著的特点,那就是“先锋”。先看看题目吧:《我和嫂子的爱情》,要知道,那时可正是文革时期,此作一出笼,不亚于一颗重磅炸弹,电影《山道弯弯》的构思就缘于此作。快60岁的人了,他还写出《我的女友爱跳舞》、《家有丑妻》等作品。说起这些,还闹了不少笑话。
大民的妻子是一位大字不识的农家妇女,平常大民整天趴在桌子前写呀写呀,妻子则在一旁端茶倒水,伺候得大民熨熨贴贴,至于写的什么,妻子并不知晓。有一天,不知哪位小兄弟故意“发坏”,把大民写的《我的女友爱跳舞》文章念给大民妻子听,一边念还一边添油加醋。这下可热闹了,大民妻子当下大哭大闹,非让大民“招”出那“女友”到底是谁,可怜大民纵有千张嘴也说不清。
张大民真正成名,得益于戏剧。近十几年,他迷上了戏剧创作,写了30多个剧目和50多个曲艺段子。幻灯剧《憨二哥的婚事》获省计划生育幻灯剧创作一等奖;吕剧《春夜难眠》由垦利县剧团排练代表东营市参加全省第二届艺术节;戏剧《三喜》由利津县剧团排演,获东营市精品奖。
看过大民戏剧的观众都说,大民的戏剧作品幽默、荒诞、滑稽。有人评价,这与大民本人丰富的人生经历、厚实的生活积淀、风趣诙谐的性格有关,是张大民“贫嘴”的结果。他创作的荒诞剧《登记》,把800年前陆游与表妹唐婉的“爱恋”嫁接到现实生活中,很自然地把“近亲结婚”这一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现实状况显现出来,让人们在娱乐与思考中得到启示;反映赡养老人的电视剧《扒墙头》由滨州影视基地拍成戏曲电视剧播出后,观者无不捧腹,笑后却又倍感沉重;戏剧《王招财送礼》被评为东营市第五届优秀精神产品奖。山东快书《找校长》、小品《报答》、《发言之前》、天津快板《结婚条件》等曲目,篇篇都是上等的“贫嘴”佳作。2000年,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剧本集《春夜难眠》。
张大民虽是个小人物,影响力却不小,他与许多“大人物”私交甚厚。他曾拜师著名电影导演赵焕章、戏剧导演沈涛、著名编剧黎青、作家王希坚、诗人苗得雨等。大民为人平和,淡泊名利,崇才而不崇官,敬人而不敬权。对上不巴结;对下不傲慢,三教九流他都结交。人们之所以愿意跟他交朋友,其中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因为他“嘴贫”,知识面广,能说能唱,能侃能聊,旮旮旯旯的事无所不知。他谈吐幽默风趣,插科打诨机智灵活,在哪里都是大家的“开心果”,酒桌上因他而精彩,谈话因他而活跃。上至60岁以上的老头老太太,下至十几岁的孩子,不管年龄大小,一律尊称“大民哥”。
大民是个能“文”能“舞”的角儿,唱歌跳舞太极拳健身操无所不好,尤其酷爱交谊舞,什么华尔兹布鲁斯探戈伦巴样样精通,是利津县有名的“大师级”人物。每逢晚间,远远看去,广场上舞厅里那个翩翩起舞的“小老头”不是别人,正是张大民。有人专门给他编了一首歌谣:“早上跑,晚上跳,想曹操,曹操到,没有大民不热闹,有了大民才活跃”。
大民是幸福的,快乐的,大民身边的朋友也是幸福快乐的。有了大民,大伙平凡忙碌的生活里,就有了一份轻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