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8年11月,日军挟占领武汉之声势,继续南下。在抢占湘北重镇岳阳后,继续进逼长沙。按照国民政府焦土抗战的战略,守卫长沙的国军随时准备焚城。
11月12日晚,负责焚城的警备二团团长徐昆,接到日军抵达新河的错误情报,又联系不上警备司令部核实信息。于是认为警备司令部已经撤离,于是贸然下令放火焚城,事实上日军当时才到新墙河。
这一把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,全市近9成的房屋被烧毁。由于是在夜间,被烧死的群众不计其数。在大战尚未展开时,自己就乱了阵脚,人为造成这样一场惨绝人寰的火灾,实为指挥混乱之人祸。
二、保卫长沙连战连捷。
1939年9月,随着二战全面爆发,负责湖南江西战场的中国第九战区部队相当活跃,严重威胁日军所占领的武汉。于是日军决心发起长沙会战,打开进攻西南大后方的门户,瓦解国民政府的抗战意志。同时将鱼米之乡的湖南,变成日军的资源供给地,以战养战。
当时,长沙一带的国民军队计6个集团军18个军49个师,总兵力30万人。而日本则集结6个师团10万兵力,从湘北、鄂南、赣北三个方向直扑长沙。
从9月中旬开始,双方短兵相接,中国军队凭借有利地势且战且退,并给予日军以重创。到10月上旬时,两军在长沙城郊外再次展开激战。中方宣称毙伤日军4.2万人,伤亡惨重的日军只得仓皇后撤。中国军队随即展开追击,一直追到新墙河南岸,恢复到战前形势。
第一次长沙保卫战能取得胜利,主要还是日军过于轻敌所致,10万军队兵分三路,就想在400多公里的广阔战场上围歼30万中国军队,失败的结局早已注定。
两年后的1941年,随着日美交恶,急于重挫中国军队,以抽调兵力转战太平洋的日军,发动了第二次长沙保卫战。
当年9月7日,日军再次投入4个师团十万人发起进攻。由于汩罗江南岸战场距离后续部队太远,日军渡河后以逸待劳,将先后到达的国军各支部队各个击破。到9月27日,日军一部进入长沙,另一部进入株洲,看似胜券在握。
缓过神来的第九战区陆续调集了10个军的主力,一边威胁进犯长沙日军侧翼,一边截断日军后勤补给。乱作一团的日军只得北撤,中国军队立即展开追击,把日军又一次赶过了新墙河。
这一战中国军队先败后胜,除了正面顽强抵抗,侧后方截断日军补给,是胜利的关键。
三、天炉战法大胜扬威。
第二次长沙会战不到两个月,日军再一次投入7万兵力进犯长沙。这一次薛岳吸取上次的教训,制定了逐次抵抗、诱敌深入,在指定区域围歼日军的“天炉战法”。
1941年12月24日,日军强渡新墙河,中国军队按计划边打边撤。但是由于日军推进太快,合围部队并没能及时形成合围态势,日军直接到达长沙城下。但在守城的第10军和第73军的顽强抵抗下,日军连攻三天没有攻下。
这时,第九战区后续部队陆续赶到,包围圈即将形成。见势不妙的日军连忙后撤,中国军队趁势掩杀。由于当时天雨泥泞,道路难行。原本计划四天撤回的日军,走了九天才回到新墙河以北,一路上损失惨重狼狈不堪。
第三次长沙保卫战,采用后退决战的“天炉战法”,虽然没能在预定的捞刀河一带实现合围计划。但最后在长沙城下,凭借第10军的坚守,仍然达到了中心开花的战术意图。如果不是日军清醒溜得快,全歼日军不是没有可能。
第三次长沙保卫战大胜后,罗斯福给蒋中正发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贺电,同时宣布向中国援助5亿美元贷款。还通过美驻华司令官史迪威,授予第九战区司令官薛岳一枚美国勋章。
四、轻敌骄兵失守长沙。
1944年,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的日军,决心打通从越南经中国、朝鲜到本土的陆上交通线,来替代海上航线。这对于日本来说,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。所以此次“一号作战计划”日军非常重视,投入的兵力多达50万,仅用于湖南和广西战场的就有36万,连过去不太重视的后勤保障也做了精心准备。
但第九战区从司令官薛岳到各级官兵,却还沉浸在三次长沙保卫战胜利的喜悦和骄傲中不能自拔。认为日军三次失败,不敢再犯长沙。盲目乐观和轻敌,对于即将到来的大战不作丝毫准备,连重庆方面的备战电令也置之不理。
5月26日,日军分三路再次进犯长沙。第九战区按照“天炉战法”策略,边打边退,把日军引向纵深。但日军早有防备,集中主力于两翼,保护中部部队推进。加上此次日军孤注一掷兵力雄厚,“天炉战法”失效,日军于6月16日到达长沙开始攻城。
当时薛岳率领司令部已撤往耒阳,只留下战区参谋长赵子立指挥守城。但赵子立并非薛岳的亲信,根本指挥不动守备长沙的薛岳嫡系第4军军长张德能,所提出重兵把守制高点岳麓山的建议也无人采纳。结果,日军首先攻占岳麓山,居高临下猛烈炮轰中国守军阵地,仅四天时间就攻陷长沙。
就这样,曾经苦守了五年之久的抗战名城,最终落于敌手。其责任主要是薛岳为首的第九战区上下官兵,被前三次胜利冲错了头脑,骄傲轻敌故步自封,在布防上严重失当,从而使得三次长沙保卫战的血拼胜利前功尽弃。
(参考资料:《正面战场抗战启示录:长沙会战》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